今天是2025年07月1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潍坊理工学院“三下乡”实践队在探寻红色印记中传承青春力量

2025年7月11日至12日,潍坊理工学院海岱书院晨昏照相馆志愿服务队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访青州博物馆、华东保育院旧址、南段村红色教育基地及海岱苑社区,通过文物讲解、历史寻访、红色教育实践等形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传承红色基因,以青春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青州博物馆:触摸文物温度,传递历史声音

7月11日上午,实践队一行来到青州博物馆。作为山东省内重要的红色文物收藏地,馆内珍藏着138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刘旭东烈士使用过的皮箱等珍贵藏品。队员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历史的讲述者——他们通过专业讲解和镜头记录,将文物背后的故事转化为生动的影像资料,计划制作成系列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文化。

在镇江战役纪念碑展区,队员们驻足良久。这座见证鸦片战争的一级文物,记录着青州驻防满洲骑兵与英军浴血奋战的历史。“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先辈们用热血书写的历史教科书。”实践队负责人表示,通过“讲解+录制”的形式,希望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能够跨越时空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与坚韧。

华东保育院:重温“马背摇篮”里的红色温情

当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位于青州市弥河镇的华东保育院旧址。这座创办于1948年的革命摇篮,曾接收137名革命后代,其中包括陈毅、粟裕等军政领导干部的子女。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孩子们的寝室、教室和活动场地,泛黄的桌椅、手工制作的教具,无声诉说着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

“保育院的工作人员自己睡门板,却为孩子们打造了秋千、滑梯等设施。”队员们在参观中了解到,尽管物资匮乏,保育员们仍自编教材、创作歌曲,用爱守护着革命后代的成长。墙上悬挂的老照片里,孩子们的笑容与战火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特殊年代里的人性光辉。

南段村寻访:在历史碎片中拼合英雄群像

7月12日上午,实践队抵达本次实践的核心站点——南段村。这里不仅是抗日英雄刘旭东烈士的故乡,更是段村烈士祠所在地。祠堂内126位烈士的名录,记录着1938年段村战斗的惨烈与悲壮。

寻访过程中,实践队偶遇刘旭东烈士的直系亲属。在其引领下,队员们来到正在修缮的烈士故居。斑驳的青砖院墙、隐蔽的炕洞联络点,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他本可以突围,但为了掩护同志,毅然选择留下。”亲属的讲述,让刘旭东烈士的形象愈发立体。据史料记载,刘旭东家族“一门九英烈”,其牺牲精神深深感染着队员们。

随后,队员们分散到村巷中与村民攀谈。从耄耋老者的深情回忆到中年村民的代代相传,关于烈士的碎片故事逐渐汇聚成精神长河:他教村民识字、免费行医、组织抗日武装……这些细节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英雄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丰碑,更是扎根于人民的平凡守护者。

海岱苑社区:红色基因在趣味实践中鲜活传递

7月12日下午,海岱苑社区广场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实践队精心策划的“乐享赛场参与,传承红色向未来”趣味运动会吸引了数十名儿童参与。活动伊始,志愿者通过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将暑期安全知识与刘旭东烈士的故事相结合,既筑牢安全防线,又播撒红色种子。

运动会设置的“支援前线”“携手过草地”等项目,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可感的团队协作体验。孩子们手拉手传递“弹药”、相互扶持穿越“沼泽”,在欢笑中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辛。“红色长廊画板”前,稚嫩的画笔勾勒出五角星、红旗和烈士画像,每一笔都是对英雄的童真礼赞。

活动尾声,志愿者为每位孩子佩戴小红花。“这不仅是奖励,更是对红色精神传承者的期许。”队员们表示,通过将红色历史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团结、奉献的意义,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青春践行:让红色血脉在时代浪潮中奔涌

从博物馆的文物展台到保育院的历史遗迹,从烈士祠的肃穆氛围到社区赛场的活力洋溢,潍坊理工学院“三下乡”实践队用两天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需要铭记历史,更要通过创新形式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正如实践队在段村烈士祠留言簿上所写:“以青春之我,守护山河无恙。”当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活力相遇,当严肃的传承与生动的实践结合,红色血脉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中奔涌不息。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更是当代青年以行动诠释责任担当的生动写照。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以脚步丈量信仰,用心灵感应历史,让红色印记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 武佳慧

上一篇:巷角的“暖新角”:浙江兰溪金钟岭社区把关怀熬成了红豆甜
下一篇:竹丝经纬间的文化传承:大学生支教课堂播撒非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