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筑牢国家安全意识,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守疆戍边,筑梦中华”民族团结实践团近日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开展“卫国戍边兵团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听戍边故事、走戍边之路、祭英烈忠魂”三大板块的深度体验,实践团成员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广袤土地上,深刻体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将青春誓言镌刻在国门界碑之畔。
听戍边故事:在代代坚守中触摸精神根脉
在76团驻地,实践团成员与“中国好人”草克特格斯一家共同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结束,实践团成员对草克特格斯叔叔进行了采访,聆听一家四代的戍边故事。
图1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草克特格斯叔叔
在见证国家统一的格登碑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成员们神情肃穆,高举右拳,重温入团誓词,铿锵誓言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与历史长河中的保家卫国呐喊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在六连“军垦第一哨”,成员们屏息凝神,以毛笔为沧桑碑文细心描红,指尖划过岁月斑驳的字迹,仿佛触摸到军垦战士的赤诚初心。
图2为实践团成员在格登碑前庄严宣誓
图3为实践团成员为碑文描红
走进62团金边博物馆,300余件珍贵展品串联起兵团发展的壮阔史诗:补丁摞补丁的棉衣诉说着垦荒岁月的刺骨严寒,斑驳的旧农机模型见证戈壁变良田的人间奇迹,沉默的“五七”高炮铭刻着兵团人捍卫家园的钢铁意志。讲解员动情的话语,让“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变得可感可触,直击心灵深处。
图4为讲解员带领实践团参观金边博物馆
走戍边之路:用脚步丈量国土的庄严与担当
实践团成员们沿着“中国好人”朱国利夫妇的日常巡逻路线,头顶烈日,脚踏热土,实地体验边境巡逻。“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戍边人用脚步丈量国土的忠诚担当。”汗水浸透队服的成员张文宝感慨道。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国土”二字在青年心中有了更沉甸甸的分量。
图5为实践团成员重走戍边路
在地窝子复原区和乔老克哨所,一件件承载岁月的老物件,将老一辈护边员“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的奋斗史具象呈现。与朱国利夫妇面对面交流时,他们“要坚持,要有大爱”的质朴寄语,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平凡中的伟大。
图6为实践团成与朱国利夫妇围坐交谈
在西部计划志愿者带领下,实践团还拜访了退伍老海军孙寿南与王延明。两位老人娓娓讲述从“守护万里海疆”到“扎根戈壁戍边”的人生轨迹。变的是岗位与环境,不变的是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这份跨越山海、穿越时空的忠诚,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报国的种子。
祭英烈忠魂:于生死抉择中读懂奉献的真谛
77团团史馆内,200余件军垦实物与数百幅历史照片,系统呈现了团场发展的壮阔征程。斑驳的农具、泛黄的影像,无声讲述着兵团人“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奋斗史诗,为实践队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
图7为讲解员带领实践团参观77团团史馆
在哈桑边防连指导员的带领下,实践团肃立在王安松烈士墓前。这位为营救战友而牺牲、生命定格在33岁的年轻战士的事迹,让全体成员潸然泪下。默哀、献花、致敬,长眠边疆的英魂在这一刻与当代青年完成精神对话。
图8为实践团成员向王安松同志敬献党徽
走进哈桑边防连营区,“身居风口,乐守边关”的巨型石刻誓言震撼人心。在与边防战士的交流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的真谛。官兵们无怨无悔的坚守,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青年学子的心田。
这是一场青春与边疆的“双向奔赴”,一曲理想与使命的“时代交响”。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化身戍边精神的“播种机”,引导更多青年在奋斗中砥砺意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边疆新篇章注入青春动能,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唐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