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传承与创新并举 安徽农大学子调研河沥溪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炎炎夏日,书声朗朗的校园里,一群青年学子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课堂。日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点亮古街·声动河沥"实践团走进宁国市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围绕"文旅融合驱动下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机制"开展专题调研,用青春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

河沥溪,这条镌刻着千年时光印记的古街,见证了皖南山区商贸文化的兴衰变迁。从明清时期的“十里长街市井繁华”,到近现代的“门前冷落车马稀”,再到如今的“凤凰涅槃展新姿”,这条古街的每一次变迁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轨迹。面对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这一时代命题,安农大学子们带着思考与责任踏上了探索之路。

精准调研:用数据解读古街“密码”

“实践出真知,调研见真章。”实践团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收集街区运营数据和各方意见反馈。

调研显示,河沥溪街区自2024年9月28日正式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成为宁国市文旅产业的新增长点。在游客构成方面,长三角地区游客占比达到78%,其中自驾游客比例高达85%,充分体现了街区在区域文旅市场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河沥溪街区内采访当地居民。沈庆玲 供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街区在业态布局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传统手工艺体验店、本土特色餐饮、文创产品销售等业态合理分布,既保持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满足了现代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实践团成员通过对30余家商户的走访发现,超过60%的店铺经营者为本地居民,这一数据反映出街区活化过程中对本土文化传承者的有力支撑。

深度对话: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而是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深度融合。”在与街区管理方的座谈中,相关负责人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河沥溪的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

街区在保护性开发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传统建筑进行精细化修缮,同时引入现代化设施提升游客体验。特别是在文化内容挖掘方面,街区深入梳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将程氏家族文化、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元素有机融入街区业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产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印象河沥运营方负责人李旭东副总经理。蒋鑫 供图)

实践团还深入了解了街区的智慧化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监测、线上营销等现代技术手段,街区实现了精准化运营管理,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青年声音:为古街发展献计献策

基于扎实的调研基础,实践团形成了系列建设性意见建议。针对街区发展中面临的客流“潮汐现象”、文化体验深度不足等问题,团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

在文化内容方面,建议深度挖掘宁国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河沥溪文化故事汇"系列产品,通过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建议与周边景区建立联动机制,将河沥溪打造成为"皖南川藏线"上的重要文化驿站。

在运营管理方面,建议建立健全淡旺季差异化营销策略,通过主题活动、节庆营销、会员体系等方式,有效缓解客流不均衡问题。此外,还建议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文化内涵传播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安保人员了解街区日常管理。蒋鑫 供图)

实践收获: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成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两天的实地调研,让参与实践的青年学子们收获颇丰。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深入基层、贴近实际,不仅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更加深了对国情社情的认识和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邀请游客参与问卷调查。沈庆玲 供图)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实践团负责人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发展,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河沥溪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而安农大学子们的深度调研,也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关注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的责任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样的青春实践必将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更多青春动能。(蒋鑫 沈庆玲)

上一篇:南财经大学云纹青衿:一线一针牵今古,校地同心助振兴
下一篇:“小网格,大智汇”海科社区微网格员创投大赛激活小区多元共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