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茶棚沟景观河道南岸,一座约6平方米的蓝色集装箱式建筑静立于麒麟湾小区北门。清晨,居民李女士拎着积攒的纸箱和塑料瓶走进这里,扫码、称重、领取环保金,全程不到三分钟。“以前废品堆在楼道影响环境,现在下楼就能变现,还能为环保做贡献。”她笑着说。
这座被称为“蓝房子”,是邢台元易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市布局的居民生活垃圾一站式全品类回收点之一。
生态账本:小回收撬动大循环
据邢台元易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忠保介绍,每个“蓝房子”均搭载云端定价系统,可回收物涵盖金属、塑料、纺织品等171类,通过“有偿回收+环保金激励”模式,实现100%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全市站点累计回收垃圾23320.93吨,为政府节省处理费用349.81万元。
“预计年回收量达10万吨时,将创造8.76亿元产值。”张忠保表示,企业正构建“垃圾分类+再生资源+碳资产”三位一体模式,年碳减排量13万吨,被住建部列为“两网融合”全国示范项目。
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邢台元易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站在新起点,还将积极推动15分钟便民回收圈覆盖全域,攻关塑料化学再生技术,建设零碳循环产业,努力实现从“便利回收”到“高值利用”再到“碳中和”的全链条升级,形成全国前列、全省领先的循环经济范式。
社区协奏:多方联动守护环境
环保与生活品质,从来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邢台元易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在社区生态治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通过有效联动物业、城管、社区与企业自身,将精细管理、规范引导、民主协商与技术革新融为一体,成功绘制出一幅“四方合力”共建美丽家园的生动图景,为破解社区环保难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实践样本。
通过与邢台元易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物业能够更科学地规划小区内回收站点布局,优化清运流程,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城管部门将管理融入服务之中,以疏代堵,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展现了现代城市管理的人性化与智慧。社区则充分发挥了民主协商的优势,使环保措施的推点行过程成为凝聚社区共识、促进居民参与的基层民主实践,确保了居民生活垃圾一站式全品类回收能够真正贴合居民需求,赢得广泛支持。而作为执行方的邢台元易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则持续聚焦“技术革新”。在各方反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回收技术、升级环保设备、提升服务效率,确保再生资源从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理的全链条都能实现高效、环保,用过硬的技术实力为“四方合力”提供坚实支撑。
实践证明,当物业的精细管理、城管的规范引导、社区的民主协商和企业的技术革新形成合力,社区生态治理便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垃圾乱堆放的现象减少了,小区环境更加整洁宜居;回收流程规范了,居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多方协作顺畅了,曾经的治理“堵点”变成了共赢的“亮点”。
爱心驿站: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近日,邢台襄都区南长街锦华城小区设立的“巾帼绿色爱心驿站”正式启用。该驿站由邢台市城管局、市妇联、襄都区城管局和南长街街道办联合指导建设,将垃圾分类与女性就业、社区服务结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邢台市城管局相关人员介绍:“我市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多元共治的理念,形成了职责清晰、优势互补、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驿站美化了社区环境,提升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邢台市妇联表示,“巾帼绿色爱心驿站”拓展了女性就业创业新空间,激活了妇女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打造了“妇”字号公益服务新品牌。驿站不仅是分类点,更是“妇女之家”服务功能的延伸。驿站成功地将绿色发展与妇女赋能、社区服务相链接,为全市妇联系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驿站的属地管理单位,邢台市襄都区城管局在市级部门指导下,与区妇联、南长街街道办紧密协作,着力将“巾帼绿色爱心驿站”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表示将对驿站的垃圾分类业务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规范回收流程,保障环境卫生,同时配合妇联做好巾帼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确保驿站持续、稳定、高效运行。
绿色基因:从环保到共富的升维
这些蓝色小屋背后,是一场更深远的变革。作为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试点城市,邢台通过引进北京技术企业“邢台元易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出“越环保越富裕”的路径:127名妇女在居民生活垃圾一站式全品类回收点位就业,千万元环保金反哺居民,碳资产交易拓宽财政空间。
“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到‘美丽中国’建设,环保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文明工程。”河北省循环经济学会专家评价道。如今,麒麟湾的“蓝房子”已成为社区环保课堂基地。
环保与便民如何兼得?实践表明,通过多方协同、技术迭代与制度保障,那道蓝色的风景线终将转化为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绿色基因。
夜幕降临,茶棚沟水声潺潺,回收点前的广角镜中,映照出居民散步的身影与远处闪烁的灯火——这是一幅生态与生活和谐共生的新画卷。